第225节(3 / 4)
崛起后,越发激动和感慨,再三请求叶青将书委托给他们出版社出版。
&esp;&esp;“您可能对我们出版社不太了解,但我这个电话是真的带着诚意拨打过来的。”
&esp;&esp;“我们出版社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出版长篇小说,而且每一本小说发行后都得到了文人学者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esp;&esp;“像早几年的《艳阳高照》《海岛女兵》《霞光大道》,甚至包括去年的《沸腾的山峦》《红川》等,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现象级作品了。”
&esp;&esp;“我们的编辑部,在审稿这一块儿嗅觉敏锐,一看到您的这本《立秋》,就立马被剧情还有立秋这个特殊人物所吸引了,所有编辑都认为,您的这本书,很有潜力成为今年出版届的黑马!”
&esp;&esp;叶青并没有被对方灌的这点迷魂汤给捧得找不着北,她确实是对如今的出版届毫不了解,但她有杭廷芳这个人脉啊,不懂的完全可以给杭廷芳打电话咨询,反正出版这个事儿她也不强求,所以根本不需要这么快就给对方答复。
&esp;&esp;于是,叶青很委婉地跟对方表示她暂时还需要考虑考虑,让对方稍微等她几天时间答复。
&esp;&esp;等电话一挂,叶青就赶紧给杭廷芳那边打了过去。
&esp;&esp;电话接通后,叶青就没有隐瞒地把事情说了,又咨询对方这个蓟城人民出版社的具体情况,想知道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
&esp;&esp;没想到叶青这边一说出版社的名字,杭廷芳也愣了。
&esp;&esp;“这个人民出版社确实算是蓟城的老牌了,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出版了上百部长篇小说,其中经典作品非常多。”
&esp;&esp;“前些年整个出版行业受政策影响全面停业,一直到去年初,宣传部才正式下达文件,允许长篇小说发行出版。”
&esp;&esp;“政策一放开,蓟城人民出版社就走在了前面,去年他们广纳新人,对很多工农兵和知识青年发出了邀稿,只去年一年,就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作者。”
&esp;&esp;“所以他们会来找你洽谈出版事宜,这也不奇怪,毕竟你的那篇《立秋》,最近剧情渐入佳境,也获得了业内广泛关注,报社这边每天接到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其中超过半数都是询问和探讨《立秋》这篇小说的剧情后续以及作者等相关话题的,可见你这篇小说有多火。”
&esp;&esp;“蓟城人民出版社能这么快就反应过来,足可见他们编辑部的那帮人眼光毒辣水准挺高。”
&esp;&esp;“不过给你打电话的这个编辑,我倒是不认识,回头我找人给你打听一下,看看那边出版小说是个什么章程再说。”
&esp;&esp;杭廷芳对小说出版了解得也不是很多,但如果叶青的这篇《立秋》真能出版发行的话,她肯定是举双手赞同的。
&esp;&esp;不过,这个时期的出版政策还是很严苛的,对作者的稿费管控得尤其严格,所以杭廷芳觉得丑话还是得说在前头,让叶青心里面先有个数。
&esp;&esp;“如果蓟城人民出版社那边真有这个意向,我可以帮你去洽谈这个事儿,但你得知道,现在出版小说跟报社刊载一个性质,作者是拿不到稿费的,你如果同意出版,直接给出版社签个授权书就行,报社那边最多也就是给你一些票证之类的补贴,送你一些工业券或者是百货大楼的兑换券之类的,但更多的肯定是没有的。”
&esp;&esp;“你要是介意这个的话,我可以代你直接回绝出版社那边,等以后没准哪天有了新的政策变化了,到那个时候再考虑出版这篇小说也完全来得及。”
&esp;&esp;来得及吗?经过方小桃的事儿以后,叶青就越发感觉到妇女的觉醒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再怎么争分夺秒都不为过,又怎么会为了那么点稿费,就将小说出版这么重要的事情给搁置了呢。
&esp;&esp;她最初写这篇小说的初衷,就不是为了挣稿费,只希望能够为女权主义浪潮添砖加瓦,尽可能地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已。
&esp;&esp;虽然眼下在杭廷芳的帮助下,这篇小说已经在《妇女报》上连载刊登,但受报纸的发行数量的限制,最终能将这篇小说从头看到尾的读者数量是相当有限的。
&esp;&esp;但如果整理成册直接出版就不一样了。
&esp;&esp;纸质书是可以传播借阅的,受众群体的数量比如会以倍数增长。
&esp;&esp;而且读者不用苦苦等更新,一次性就可以将整个小说从头看到尾,在阅读体验上也会比看报纸连载好上许多。
&esp;&esp;只要这本小说多出版一册,就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女读者会认识李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